第110章 总参谋部的新变化_挽明
笔趣阁 > 挽明 > 第110章 总参谋部的新变化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0章 总参谋部的新变化

  虽然和黄立极、徐光启谈论陕西事务时,朱由检摆出了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情。也让这两位内阁大臣们接受了,他提出的看似和稀泥的主张。但朱由检心里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这么乐观,会谈后他让人先送走了黄立极,自己则留下和科学院的院士、研究员们交谈了一会,这才转身离开了科学院。

  乘坐马车返回皇城的朱由检,并没有直接回去后宫,而是去了总参部所在的武英殿。得到皇帝驾临的消息之后,孙承宗便带着总参谋部的成员们走出了殿门前来迎接崇祯。

  朱由检走上月台后,对着向自己屈身行礼的官员们挥了挥手说道:“不必多礼了,都进去说话吧。朕今日过来,就是想知道昨日朕命人送来的文件,总参谋部讨论出结果来了吗?”

  孙承宗直起了身子,看着崇祯说道:“臣等到是讨论过了,但是现在尚没有得出结果,陛下不如先入殿再说?”

  看着孙承宗侧身作出邀请的姿势,朱由检转着眼珠想了想,便沉默的向着武英殿内的会议室走去了。在会议室内坐下不久,朱由检便再次向孙承宗等人说道:“这样,就从孙先生的下手开始,每个人都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好了…”

  孙承宗看了会议桌周边的下属一眼,便点头赞同道:“这样也好,就从伯雅开始吧。”孙承宗说着便转头看向了自己右手边的孙传庭,以眼神示意他起身发表意见。自从孙传庭进入总参谋部后,因为他的进士身份,加上个人的才能,很快便取代了外放的袁崇焕,跃居于茅元仪之上了。

  而出身于山西代州的他,在爆发了晋商通敌案之后,山西本地官吏的纷纷落马,也使得他成了不少山西士绅支持的对象,这让原本默默无闻的孙传庭,在京中倒是渐渐声名大噪了起来。

  面白而短须的孙传庭,看起来就如一寻常的文士,得到了孙承宗的指示后,他便起身不疾不徐的向崇祯说道:“洪巡抚带领贺人龙、艾万年两军不足万人,独力剿灭了陕西高迎祥、紫金梁等多股土贼合并的数万大军,为陕西地方解去了大乱的危机,从这个结果来看,他们的确是有功之臣。

  虽然,在平乱过程中,洪巡抚处置有不当之处,军中的将士也有违背军纪的行为,给朝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是现在如果我们要对洪巡抚和军中将士进行处罚的话,不仅会坐实了官军滥杀无辜的传闻,也许还会引起立功将士的不满,刚刚安定下去的陕西局势,也许又会出现反复。

  臣以为,是不是对贺人龙、艾万年两将加以惩罚申斥,放过下面的将士,将这件事进行冷处理为好…”

  接下去的几位参谋,也都认同了孙传庭的主张,唯有卢象升站起来之后,却慨然反对道:“如果放着杀戮平民的将士不管,这是置朝廷纲纪于何物?我们今日因为担忧贺人龙、艾万年两军会仗着武力反对朝廷律令,因而不做处罚。

  那么他日再有军中将士犯错,我们究竟是管还是不管?若是不管的话,武人挟兵自重,岂不是要蔚然成风?武唐藩镇之祸,将始于今日…”

  朱由检听了半天,终于明白了,总参谋部为什么不能做出一个统一的决定出来了。在从前,虽然他抽调了不少军校毕业生加入总参谋部,但是这些毕业生在孙承宗、茅元仪等老师的面前,就算有意见也不会太过坚持。

  但是孙传庭和卢象升却不同,基于文官出身的习惯,他们很自然的把自己放在了和孙承宗平等的地位上,对于参谋部的其他人员也没有过多的想法,因此可以很自然的坚持自己的主张。

  被崇祯授予了元帅职衔的孙承宗,虽然一如既往的获得了崇祯的信任,但是作为一名士大夫,他还是很明白权力的界限在什么地方的。他现在的地位实在太高,若是还要再独揽总参谋部的大权,朝野上下不安的文官们,恐怕就要把他当成最大的靶子来打了。

  因此,在被授予元帅之后,孙承宗对于总参谋部的具体事务就很少再进行干涉,倒是差不多成了皇帝的传话筒。

  在这样的局势下,刚刚加入总参谋部不久的孙传庭和卢象升,很快就同茅元仪分庭抗礼了起来。茅元仪在武官面前倒是毫无畏惧的心理,但是进士出身的文官面前,他总是下意识的想要退让三分。在袁崇焕面前他是这样,在孙传庭和卢象升面前,他也依然如此。

  一场总参谋部的临时会议,倒是让崇祯很清楚的看到了总参谋部内在的权力支配派系。对于茅元仪在会上表现出来的无主见,让朱由检在心里也是大为摇头。他不由对茅元仪下了个定论,此人做一做行政事务,编写规范条文还不错,让他独当一面,大概还不及袁崇焕。虽然袁崇焕行事过于独断专行,但是对军事行动来说,最坏的决定也好过没有决定。

  茅元仪领兵,一旦失败必然不可收拾,而袁崇焕大概还能把败军带回来一部分,两人的差别大抵就是如此了。

  至于孙传庭和卢象升两人,前者虽然能够顾全大局,但是套用一句后世比较流行的话语进行评论,那就是他身上具有一种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以看到陕西平叛的报告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维持当地稳定的局势,即便这种稳定已经损害到了总参谋部制定军纪的原则性。

  至于卢象升,则是太过于刚正,对于违反军纪的贺人龙、艾万年两军将士,丝毫不考虑任何特殊情况,一心想要严明朝廷的法纪。

  了解了总参谋部成员们的态度后,朱由检思考了片刻,便对着一边的孙承宗说道:“孙先生,朕看孙、卢两位参谋说的主张,都有一定道理。不如这样,朕也说说自己的意见,然后你们再讨论一下,争取尽快拿出一个办法,我们总不能让陕西平乱将士陷入不安,到时陕西的局势就更难收拾了。”

  孙承宗对着皇帝点了点头说道:“还请陛下训下,臣等都聆听陛下的想法,也好让讨论有个方向。”

  朱由检这才转头,扫视了一眼会议桌前就坐的参谋们,方才缓缓说道:“朕觉得,卢卿说的还是对的。大家都想一想,朝廷为什么是朝廷,就是因为朝廷掌握了执政之权,没有执政之权,就不会有所谓的朝廷。

  执政之权,就是政权。什么是政权,就是镇压之权。朝廷如果没有镇压不服王令的地方之权,又凭什么可以号令天下,施政于四方?朝廷依靠什么来镇压四方,不就是依靠于军队吗?如果朝廷制定的军纪约束不了军队,那么我们还怎么依靠这只军队去镇压反对朝廷的地方势力?那不就是藩镇重现吗?

  所以,军队是国家最重要的柱石,没有军队的朝廷,就不能称之为朝廷。因此,此次陕西、山西的地方军队违背军纪的行为,必须要得到惩戒,否则就不足以彰显朝廷现在对军队还是有控制能力的,这比区区一两只地方军队的反叛更具危险性。”

  听到崇祯这么说,卢象升紧绷的脸顿时放松了下来,虽然他极力坚持自己的主张,但是在参谋部内支持他的人却不多,如今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他自然觉得事情也许还有转机,可以为无辜被杀的平民讨还公道。

  不过就在孙传庭按捺不住,想要对崇祯说点什么的时候,朱由检却又改变了口风说道:“…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地方军队不守军纪,并不是从朕登基开始的,而是很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边军也好、卫所军也好,这些军队的腐化,都是先从军官克扣军士口粮和饷银开始,上行下效之下,这才有了军队出征时的难以约束。

  所以,我们也不能不顾前因后果,就这么打着约束军纪的口号,惩罚一批犯了军纪的将士,就算了事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压制矛盾的做法。只要将士们无法得到应有的供给和军饷,被压制下去的矛盾必然会爆发出来,甚至会比今日更为猛烈。

  朕以为,我们应当把这场平乱战事分成两个部分,作战期间和战后期间。在作战期间犯下的错误,也许只是将士们见血之后的一时冲动,因此应当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助。

  但是对于战斗结束之后出现的违反军纪现象,就要严惩不贷,以儆效尤。而在军纪之中,朕以为有两条应当作为铁律,任何人不得触犯,犯者必死。第一就是杀戮平民冒功;第二是奸*人。

  洪亨九在这场战事中的责任,由内阁派员去处置。但是贺人龙、艾万年两军在这场战事中违反的军纪,必须由总参谋部派员下去整顿。贺人龙、艾万年两人在军纪整顿完成之后,便让他们上京城学习一段时间。

  当然,有惩罚也要有奖励。怎么说这两只军队都替朝廷平息了陕西的民变,因此总参谋部派员下去,也要计功授勋。这笔款项,朕会让人准备好,到时通过山西银行进行发放…”

  崇祯的主张虽然偏向了卢象升一些,但是并没有完全否定另一方,因此参谋们大多数都点头支持了皇帝的意见。

  孙承宗思考了一会,便向崇祯小声说道:“陛下既然认为有整顿两军,严肃军纪的必要。那么臣建议,不如将这两只军队顺势整编为新军一部,让左良玉所部前出编练两军,以防止整顿两军军纪时,有人闹事。”

  朱由检点了点头道:“先生说的是,有备无患总是好事,就按照先生的意见去做。不过先生以为,谁去整肃这两只军队为好?”

  孙承宗在茅元仪、孙传庭、卢象升三人身上打量了许久,转头向着崇祯说道:“还是伯雅去比较合适,他本是山西人,容易和两军将士进行沟通。且伯雅性格宽厚,行事较有分寸。”

  朱由检也打量了孙传庭一眼,良久之后方点头说道:“也好…”

  请收藏本站:https://www.qula9.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qula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