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报社的归属_挽明
笔趣阁 > 挽明 > 第38章 报社的归属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8章 报社的归属

  皇帝作出的对于西南平叛事务的决定,并让宫内和锦衣卫同内阁选派人员一起前往西南调查贩卖平民为奴案的意见,在内阁会议上提出之后,除了张瑞图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其他人并没有进行坚决的反对。

  讨论完了这一急务之外,黄立极就代表内阁向崇祯汇报了,讨论了大半年后终于定下来的督抚分区调整方案。

  10个总督区,29个巡抚区,取代了原先管辖地域混杂的督抚辖区。此外,39名封疆之臣和中央六部、内阁44名侍郎以上的大员,一起组建了国务委员大会,取代了此前内阁和六部高官议事的非正式会议。

  如此一来,中央和地方到省一级的体制,总算理出了一个头绪来。原先决定国家大事的正式场所,也从朝会转向了国务委员大会。内阁依然领导着整个大明官僚体系,但是国务委员大会却成了这个体系的另一个头领。

  从方案的表面上看,国务委员大会的成立,加强了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权,内阁对于大明官僚体系的领导权力。但是,从实际上看,国务委员大会同样具有限制内阁权力无限扩大化的功能。而位于国务委员大会和内阁之上的皇帝,同样加强了对于整个官僚体系的控制能力。

  虽然内阁的不少成员同样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出于对加强内阁权力的诱惑,这份方案终究还是在内阁全数通过了。

  朱由检听完了黄立极的汇报之后,只是沉默了片刻,便点头说道:“这份方案总体上把握的还是不错的,也许在细节方面有那么一些瑕疵,但是朕以为可以先颁布下去,在方案推行的过程中,对不合适的部分进行调整,也就可以了。

  不过国务委员大会组建之后,各地督抚的权力也就有了不小的提升,一旦这个位置坐上了庸碌无能之辈,对于目前的改革来说就是一个灾难。

  所以朕希望内阁能够趁着今年吏部京察的机会,对督抚一级的官员进行严格的考察。对于才不称位,道德败坏的官员,一定要调离督抚的位置。

  今后对于督抚一级的官员任命,不能再以资历作为决定条件,政绩和能力要作为第一要素。另外,关于督抚的任命和撤换,必须要经过内阁全员的讨论和朕的批准,不管是朕也好还是内阁也罢,都不要擅自决断。”

  黄立极、郭允厚等内阁大臣,立刻出声表示了对于皇帝这个表态的支持。毕竟人事任命的权力本就是属于皇帝的,内阁和其他文官最多也就是推荐几个候选人而已。

  不过对于崇祯来说,死死抓住人事任命的权力其实没有多大作用,这些文官们过去百多年来一直想方设法同皇权做斗争,想要把人事任命的权力夺过去。因此文官们天才的发明了廷推的方式。

  所谓公推二或三人,由皇帝取决任用,表面上看是选贤荐能,以为国用的善政。但是因为文官们没有直接任命某人的权力,因此在公推之时自然不会撕破脸,皇帝若是不任用,推举的力气就算是白费了。

  因此很快公推就成了论资排辈,一团和气的举荐方式。只要官员的资历到了,某个地方有缺就能推你上去,至于这个官员适不适合这个出缺的官职,基本上没人会在意。

  而对于皇帝来说,能够掌握几十名官员的才能和经历,已经算是相当出色了。想要了解每次被推荐上来的官员是不是适合出缺的人员,实在是一件相当繁琐和麻烦的事情。毕竟大明的吏部不是后世的组织部,对于每个官员的过往经历并没有记录的这么详尽,甚至于你都不知道记录者究竟有没有核实过自己的记录是否是真实的。

  考虑到这一点,崇祯想要让内阁对人事讨论负起责任来,自然就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权限,因此适当的放出一些人事讨论的权力,也就是不可避免之事了。

  对于同僚们的反应,张瑞图并没有多大的认同,随着黄立极坐稳了首辅之位后,扩大后的内阁很快就形成了以黄立极、徐光启、郭允厚为首的格局。

  作为原本内阁的二号人物,张瑞图一下跌落到了三人之后,几乎和施鳯来等人的地位相仿。这种地位上的落差,自然是让他难以认同这场改革的。

  首辅负责制,更是基本切断了其他阁臣同皇帝的联系。就这点上来看,张瑞图认为这样的改革只会造成权臣的出现,对于大明和文官集团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张瑞图也从原本的中立派开始慢慢转向了保守派,甚至于开始同李标、钱龙锡等东林领袖交好了起来。

  昨日朝会上的风波,不仅打击了想要奋起一搏的清流官员,同样也让张瑞图心情大为郁闷起来。

  对于督抚防区的调整方案,他是持保留态度的。毕竟在防区的重新划分过程中,北方籍贯出身的督抚占据了一半以上,这无疑是一种人为打压南方官员的手段,毕竟南方出身的官员人数远超于北人。

  而对于国务委员大会这个新设机构,张瑞图更是极力反对。这个黄立极提出还不到数日的想法,硬生生的在内阁强行通过,不但体现了黄立极这个首辅权力过大的隐患,还让张瑞图意识到,一旦国务委员大会成立之后,他这样的普通内阁阁臣说话,就更没有人听了。

  张瑞图再次想起了,昨晚陆澄源为自己分析的事情,他不由心念一动,在同僚还在附和皇帝之际,突然出声说道:“陛下,这些日子以来京城闹得沸沸扬扬的,导致不少官员受到蒙蔽,在昨日朝堂之上出乖露丑,说到底还是朝野之间讯息不畅所至。

  若是我内阁及各部官员都能如陛下一般,能够提前得知这大明时报反应上来的下情。昨日朝会之上,也就不至于发生如许误会…”

  朱由检突然打断了他问道:“张先生想要说什么,不妨直说吧。”

  张瑞图沉吟了片刻,才恭敬的说道:“臣以为,既然大明时报已经不是从前的东厂,这了解民间舆情对我等治国定策又极为要紧,再将大明时报放置于翰林院之下管理,恐怕就有些明珠暗投了。不如将大明时报转到内阁名下直接管理,也好让我等辅助陛下时,不至于再行差踏错。”

  原本还有些议论之声的室内,顿时安静了下来,包括黄立极在内的阁臣都看向了皇帝,若张瑞图说的是其他事情,他们大约还不会那么关注,但是说到大明时报的归属权,这些阁臣们倒是都心神不宁了。

  坐在这里的各位阁臣虽然仕官经历各不相同,但是对于言官清流引导舆论,打压政治对手的巨大作用,他们全都心知肚明的很。

  这些日子京城发生的这些风波,让这些阁臣们终于开始正视大明时报的地位,意识到这份报纸并不是皇帝一时兴起的玩物。而曾经在朝堂上呼风唤雨的清流力量,被大明时报轻松击倒之后,如何将大明时报这样的舆论喉舌控制在内阁手中的想法,也并不是只有一两个人这么想。

  只不过,众人都没有料到张瑞图会这么快就跳出来,直接向崇祯要求大明时报的管理权力而已。不管张瑞图的请求得到什么样的回复,对于其他阁臣来说,都是乐于见到张瑞图为他们投石问路的。

  朱由检看了一眼其他阁臣的神情,不由漫不经心的对着黄立极问道:“黄先生你也支持张先生的想法么?”

  黄立极小心的看了一眼崇祯的神情,方才斟酌的说道:“大明时报原是宫内兴办,而后令翰林院进行协助创建的报纸。说起来这大明时报社,臣也不知究竟算不算朝廷的衙门。

  朝廷对于大明时报有拨款,还有调拨官员任职的义务,但是大明时报的运营和刊登内容,朝廷却无法进行任何监督。

  而自去年起,大明时报社还增添了对天下报刊书籍的出版审查和管理等责任。这要是说大明时报社不是一个衙门,恐怕也难以服众。

  既然陛下询问于臣,臣以为长公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以大明时报今日所拥有的权力和影响力,总还是将之纳入到朝廷的正式体制之内比较妥当。

  若是陛下认为,大明时报不纳入朝廷的正式体制为好。那么臣也希望能够将大明时报和大明时报社的一些权力进行拆分,应当归属于朝廷权力的部分另外设立一个部门收归朝廷管理,则今后不会出现大明时报的文章和朝廷政令冲突的问题。”

  朱由检看了看其他阁臣,不由微笑着说道:“既然几位先生都有将大明时报纳入朝廷体制的想法,朕自然会遵从于各位先生的意见。

  那么内阁就拿出一个完整的方案出来,只要朕觉得可以,自然会同意。不过朕要事先申明,朕同意将大明时报纳入体制,不代表朕允许有人将大明时报变成个人的舆论喉舌。

  对于大明时报办报方针的制定,和报社主编等人员的任免,必须要得到朕的同意…”

  请收藏本站:https://www.qula9.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qula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